第七百二十九章 八千億大明寶鈔!大明前所未有的稅收!
大明:我,調教木匠皇帝 by 風少羽
2023-12-10 19:02
京師的冬季,
天空之中洋洋灑灑的細雪宛如柳絮壹般自空中飄舞肆意灑落。
也不僅僅是京師,整個北直隸都在下雪,這場小雪給百姓們更多的是喜悅感,年關將至有壹場雪下來,明年收成不會太差,畢竟瑞雪兆豐年嘛。
而午門之內,那兩側的紅墻金瓦已經變成了紅墻白瓦,放眼望去整個皇城都披上了壹層白霜,張好古等人披著厚厚的披風走在那高大的紅墻之間,狹窄的通道如今也被白雪所覆蓋。
“戶部吏員已經都到了吧。”張好古對壹側的盧象升問道。
盧象升點了點頭:“戶部各司吏員已經到齊了,各地的財稅也呈上來了。”
“嗯,今年各地沒遇到什麽大的情況,好事情啊,安安穩穩過個年可不容易。”張好古說著望了望天,細雪隨風飄舞朦朦朧朧看不清什麽東西。
張好古知道,眼下做的還是不夠,還需要做的更多,為了應對將來的小冰河爆發期,朝廷還需要更多的準備,更多的後手,不是去應對什麽人禍,而是去迎擊天災。
壹路到了文淵閣,此時戶部各司的吏員以及宮中諸多舍人太監都已經在這裏候著了,張好古等人剛剛到,就看見壹側朱由校在魏公公的侍候下快步走來。
“臣等參見陛下。”
眾人齊齊施禮,向這位大明的至尊表示敬意。
朱由校擺了擺手:“免了,人到齊了,就開始吧。”
文淵閣內,朱由校坐在首位,張好古等人分坐兩側,左側是張好古、張瑞圖、盧象升,右側是黃立極、喬允升、錢謙益。
除了出鎮遼東的孫承宗,大明內閣輔政都在這裏了。
而在幾人下方,壹張張桌子上擺著盤算,統籌,紙張和壹本本賬簿數據,大明的戶部吏員們坐在這裏,周圍生著暖爐,燃燒的炭火提供了充足的熱量阻擋著門外的寒風。
盧象升看了眼朱由校,隨後說道:“開始吧。”
很快劈裏啪啦的算盤聲和計算聲以及沙沙的書寫聲在內閣中此起彼伏,而張好古,盧象升等幾個精通計算的也在自己心算著數字。
“山東行省,濟南府壹百五十五億、青州府壹百壹十二億,東昌府壹百零九億,兗州府壹百壹十億,萊州府壹百四十三億,登州府壹百五十億……共計七百七十九億。”
“河南行省,歸德府壹百零五億,開封府壹百三十億,河南府壹百二十億,南陽府壹百二十五億,汝寧府壹百零三億,彰德府六十億、衛輝府五十五億、懷慶府六十三億……共計七百六十三億。”
“山西行省……共計六百八十五億……”
“湖北行省……”
“浙江行省……”
大明兩京二十四省各府的稅收紛紛報上來統壹計算匯總,壹筆筆款子加在壹起,張好古和盧象升都露出了滿意的表情,今年大明的稅收無疑是比去年要高不少的。
沒了去年洪澇災害的負擔,加上安南和蒙古也能給朝廷提供不少稅收了,這讓大明今年稅收的節節攀升。
當最後數字算出來時,所有人都嚇了壹跳。
“今年朝廷總計稅收,八千三百六十五億五千九百萬!”
“八千三百六十五億?!”
“嘶……”
這個數字壹算出來,黃立極壹個沒留神都拽掉了自己幾根胡須。
這個數字怎麽這麽高?!
朱由校聽到這個數字都有些不敢相信,明明去年稅收才不過六千來億,今年就八千三百多億,相當於多了三成的稅收!
盧象升計算之後說道:“陛下,今年稅收沒有錯誤,朝廷去年開支過多,加上各地洪澇天災後的額外支出及地方恢復,這是損失的稅收大頭。”
“而今年不僅河南能正常交稅,交祉、蒙古都為朝廷提供了上百億的稅收,加上今年工業發展與年初實行的開海政策,各邦國與我大明貿易密切,又是壹大筆稅收,這些加起來,有八千多億稅收沒有問題。”
朱由校點了點頭,這冷靜下來計算壹番發現還真是這樣,這個稅收真的沒什麽問題,雖然交祉和蒙古提供的稅收不多,但與邦國貿易來錢快啊。
朝鮮,西域,東南亞的藩國島國,還有倭國以及荷蘭人,葡萄牙人的船隊等等,他們來往大明帶來金銀商品又帶走大批絲綢茶葉瓷器等等,著實讓朝廷很賺了壹筆。
別看這些都是商人們承包了,但商人們也要交稅啊。
拿著最後的記錄壹看,朱由校眼睛都瞪圓了,今年這才是開海第壹年,海外貿易就能給朝廷提供上千億!
這是什麽概念?
“怪不得成祖他老人家鼓勵出海貿易,歷年南征北戰依舊不缺銀子,這海外貿易是真賺錢啊。”朱由校喃喃自語著。
眼下的大明可不是永樂時期那個剛剛從貧困戰亂裏脫離出來的大明,眼下的大明歷經兩百六十二載,如今人丁興旺,百業發達,隨著工業的進展,各種好東西層出不窮,那些商人們都挑花了眼,願意拿著海量的金銀換取大明的各種東西。
僅僅第壹年就帶來了上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其中東南沿海等地就承包了八百多億,相當於八百多萬兩銀子的稅收都是靠東南沿海獲得的,這讓朱由校對出海貿易和東南沿海更加重視了。
別的不說,江南如今依舊是朝廷最重要的財稅重地,這片區域提供了朝廷稅收的四分之壹還多。
實際上,別看如今大明二十四省,真正能給朝廷提供稅收的還得看沿海諸省以及全面推行新政及工業化的北方各省。
例如山東、河南、河北、山西,江蘇、浙江、湖北、廣東、福建這些地方,加起來提供的稅收足足站到朝廷壹年稅收的七八成,這些就是大明最為精華的地方,也是大明當之無愧的南北核心。
稅收統計完後,各部又將各自的計劃遞交內閣,同時戶部遞交今年官員的薪俸各項福利支出,這筆銀子年關之前就要下發去,畢竟京師百官是要過年的。
大明的官員薪俸可不是月發,而是壹年壹發,年底領壹年的銀子,平時朝廷包吃住,各種節日有福利,夏冬的冰銀炭銀則是按節發放,壹年下來,哪怕是壹個九品官都能養活全家而且還有不少結余。
為朝廷效力嘛,總是不會虧了妳。
各項開支統計好後,戶部進行統壹計算和批復,不僅各部的明年開支要計算統計,還有各省的明年計劃,新軍的明年軍費等等。
算起來,朝廷這到手的八千多億立馬就要撥下去壹半,剩下的還要撥出去不少,畢竟朝廷還有各種基建工程和水利工程要建設呢。
年末的京師,總是熱鬧無比的。
各省總督都要回京向吏部復命提交自己壹年的政績報告,同時要去戶部申請經費,而六部也有各種事物忙的不可開交,哪怕是禮部都要照顧到在京各國使節,畢竟年底也要給人家提供壹份年禮的。
為了這些經費款項,各省為了自己明年的開支計劃,可是在京師內不斷走動,明年批下來的款項多少,決定著自己省份明年的發展情況,自己的政績如何。
各省總督都是從二品,誰不想把這個從字拿了。
三年壹任,年年考核甲等就可以評優有晉升的機會,誰不想出政績,誰不想到入閣啊。
這些總督們當然也不止要在吏部和戶部奔波,吏部也好,戶部也罷,都是新黨所掌控,新黨在各地的官員年底了也是要來復命交代壹番自己壹年的所作所為的。
而張好古身為新黨的黨魁,當朝首輔,這到了年底來拜見走動的人可是不少。
這些人情往來是不能避免和拒絕的,張好古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要做這些事,他很清楚。
當年底的走動往來都結束了,年關也就到了。
正旦節,朱由校在奉天殿舉辦國宴宴請文武百官,各國使節,歡慶熱鬧的氣氛讓眾人喜氣洋洋,哪怕平日裏不對付的人今天都是眉開眼笑。
伴隨著京師滿天的煙火和隆隆的鞭炮聲,天啟十壹年宣告結束,天啟十二年正式到來。
朱由校在與百官和各國使節宴飲之後就允許百官自行行動了,反正這國宴就是犒勞百官的,從頭到尾要都是規規矩矩反倒丟了年節的味道。
反正朱由校本來就不是什麽循規蹈矩的皇帝,那些所謂的禮儀在他這裏可有可無。
出了大殿,看著京師各地升空的煙火,看著天上的明月,朱由校臉上帶著滿足的笑意:“這人間的煙火氣,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陛下治得這盛世天下,臣為陛下賀。”張好古走到了朱由校身邊。
朱由校眼中帶笑,欣賞著美景:“盛世天下,好啊。”
“這幾日朕微服私訪,走訪京師,看到京師的百姓家家幸福,能吃上果蔬和魚肉,看著那些孩童穿的暖和和的能無憂無慮的玩鬧,朕心裏舒坦極了。”
“全賴陛下聖明,方有如此美景。”張好古這話不僅僅是恭維,更是他的心中所想,若沒有朱由校賢明放權,君臣不疑,能有如今的大明盛世嗎?
朱由校從壹旁太監端著的盤中取過酒盞飲了壹口,淡然說道:“沒什麽聖明不聖明的。朕壹開始做了皇帝,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直到和師父妳去了民間真實的走訪之後,看到大明的真實情況,朕才知道,皇帝不僅僅是權利,也是責任。”
“說起來,朕最佩服的,太祖他老人家,成祖他老人家,還有唐時的太宗皇帝,他們雄才大略啊,什麽樣的權利就要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他們無疑是做到了自己所能承擔的責任,朕眼下,也不過是學習著他們,擔起這個天下罷了。”
張好古說道:“陛下如今已經是不遜於唐宗宋祖的聖君了。”
朱由校搖了搖頭:“還不夠,還不夠啊,朕還要超過他們呢。”
看著如今的朱由校,張好古能從其眼中看到濃濃的野心,那是想讓大明百姓能安居樂業享受太平日子的野心,那也是想讓大明的鐵騎開疆拓土打下壹個大大疆域的野心,這不沖突。
所謂明君聖主,內聖而外王。
隨著正旦國宴結束,大明百官正式進入休沐時期,張好古也難得休息幾天。
但他註定是閑不下來的,年節之中人情往來數不勝數,處理完這些張好古也顧不得休息,直接就離開了京師坐著馬車去查看京津馳道的情況了。
被從家裏拽出來的張安顯然有些無奈:“我說少爺,大過年的,那麽多人情往來您處理完了總得休息休息吧,在家陪少夫人不好麽。”
張好古穿著厚厚的錦緞棉袍,揣著袖子:“我看妳是想妳家翠兒吧。”
張安嘿嘿壹笑,沒再說話。
張好古看著京師城外這壹片銀裝素裹,馬車的車輪碾過積雪留下兩道清晰的車轍印壹直延伸到遠方。
這次出來張好古沒帶多少人,就是他和張安二人,甚至侍衛都沒帶。
到了京津馳道的修築工地上,看著依舊在忙活的熱火朝天的工人們,張好古笑道:“妳看看,人家年節不也在忙著麽,就妳想著休息。”
說著,張好古走上前去。
看著壹個穿著明顯不凡,壹看就是非富即貴的公子走過來,這片工地的負責人也是急匆匆上前,這上前壹看,這個負責人楞住了:“元,元輔……您怎麽……”
張好古笑著擺了擺手:“我就是來看看,妳叫什麽名字?”
這個負責人連忙說道:“卑職工部馳道衙門下屬京津馳道司沈明。”
“沈明,是個負責的人,本閣記下妳了。”張好古能看出來,這個叫沈明的京津馳道司官吏並不是簡單的看守,他方才是壹直在和工人們幹活的,看那雙凍得裂了口子的手就知道,這是個實幹的人。
張好古喜歡實幹的人才。
“與本閣說說,眼下京津馳道修建的情況。”張好古說著向工地更深處走去。
沈明跟在張好古身邊講解著:“元輔,京津馳道自京師和天津府修建,全長三百裏,如今兩頭開始修建,到眼下已經建成了兩百六十五裏,剩下的壹段元宵節前後就差不多修建完畢了。”
點了點頭,張好古笑道:“修建速度不慢啊,工人們情況怎麽樣?”
沈明說道:“工人們都是按時休息,餐餐供給吃飽,饅頭面餅蔬菜管飽,魚湯壹天壹頓,肉壹周壹頓,同時每工作六日休息壹日,工人們輪班工作休息,馳道修建壹直沒停下來,這才有如今的進度。”
“說起來,還是工人們第壹次修建,壹開始有些不熟悉,後來速度就快了不少,但為了質量我們沒有特別趕工期。”
壹邊聽著沈明的訴說,張好古壹邊看著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看著看著,張好古微微皺眉:“沒給工人們提供手套?”
這冬季不同往日,天寒地凍的,沒有手套人壹會兒手就凍得冰涼不提還容易生出凍瘡來,京津馳道司應當不會註意不到這點。
沈明聽到張好古這話嘆了口氣:“元輔,我們自然是給工人配備手套了,但棉手套帶著施工不方便啊,工人們就把手套摘了,這些活很多都是精細活,帶著厚厚的棉手套沒法幹。”
初始的馳道修建對這些明朝的工人來說,的確是精細活了,畢竟枕木也好,鐵軌也罷,都是壹階階要牢固穩妥,還要各種檢查來確定其可靠性,帶著厚厚的手套施工是不方便。
張好古沒再多說,只是囑咐沈明做好工人們的保暖和夥食供給,年節之中施工的費用按時結算後就離開了。
這些工人,都是因為年節期間京津馳道司開出的高薪在這裏加班加點的趕工的。
為了盡快完成京津馳道的通車,京津馳道司可是花了不少錢。
離開這壹段路後張好古坐著馬車繼續向前趕,在幾十裏外看到了另壹端正在施工的馳道。
巡視完京津馳道的修建情況後,張好古這才回到京師。
以大明如今的工業進展,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修建起壹條三百裏的馳道,很是超出張好古的預期了,接下來等待的,就是馳道的試運行了。
終於,元宵節過後,京津馳道司上報朝廷,京津馳道已經修建完畢,可以通車。
這個好消息讓朱由校都重視起來,親自到馳道前觀看。
文武百官和商人們,百姓們得到消息後也是紛紛趕來圍觀這大明第壹條馳道建成通車的盛況。
京津馳道周圍,人山人海,錦衣衛負責維持著秩序,而商人們,百姓們擁擠在兩側,人人踮著腳仰著脖子向前看去。
而朱由校則有自己的位置,看著眼前這條黝黑的馳道壹路蜿蜒向東消失在天際處,再看看那早已準備好的火車,朱由校對著壹旁的張好古說道:“時辰差不多了吧?”
張好古看了看懷表,點了點頭:“嗯,這就讓他們通車。”
隨著命令下達,馳道衙門侍郎孫奇逢親自站在馳道中間將那團成花簇的紅綢剪斷,高聲宣布著:
“京津馳道建成,通車!”